2025年暑期,国产二维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超过5.73亿元的票房成绩,超越《铃芽之旅》,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票房冠军。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胜利,更是中国水墨动画自1960年《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以来,历经65年探索在数字时代的一次响亮回响。
在“国漫崛起”多被等同于三维动画的语境中,二维动画长期被贴上“夕阳工艺”的标签,被认为在技术与市场上均不占优势。然而,《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实现了中国动画学派在美学与工业层面的“再觉醒”。它表明,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并非必须抛弃二维,技术成熟也不应只是三维的独角戏。
影片之所以引发广泛社会共鸣,尤其吸引18-29岁年轻观众(占比62%),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怀旧,以“新民族美学”重塑古典题材。它借鉴《西游记》背景,却聚焦于一群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小妖——考编失败的猪精、被优化的蛤蟆等角色,以幽默又尖锐的方式呼应了当代年轻人的现实焦虑。影片通过这些小人物奋起反抗的命运,传递出一种人民史观:历史不只是英雄书写的,更由无数普通人共同推动。
在艺术表现上,电影实现了数字技术与传统水墨的深度融合。创作团队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水墨笔触拆解为可批量处理的矢量节点,使水墨的飞白、积墨等效果首次达到工业化复制水平。这既延续了齐白石、李可染等大师的美学精神,也赋予了二维动画新的生命力和表现维度。
《浪浪山小妖怪》也是一次行业协作与文化传承的典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一辈艺术家如常光希、周克勤等贡献了深厚的水墨艺术经验,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年轻团队则负责技术攻坚,将AI算法与水痕模拟等现代技术融入制作流程。这种代际合作,使得中国动画不仅保持民族特质,更具备可持续的生产体系。
此外,电影在衍生叙事和社会连接上也取得突破。片尾“无名庙”的设定寓意深远:历史真正的推动者往往是没有名字的普通人。影片拒绝简单化的“逆袭”套路,而是强调每一个微小个体的努力与坚持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二维动画正式走向成熟,它融合了民族美学基因与现代工业标准,为中国动画开辟出一条可复制、可迭代的发展路径。它告诉我们,文化自信不仅来源于技术追赶,更来自于对自身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国动画的未来,将在水墨意境、赛璐璐线条和人民叙事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银幕史诗。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