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明存记忆,为传承留眼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成果展侧记
时间:2025-10-30 18:03:00 来源:网络

走进国家图书馆展厅,一面是1279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鲜活影像,一面是4470位非遗保护工作者姓名组成的10米长墙。这场名为“藏诸名山,传之其人”的展览,正静静诉说着十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丰硕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在展览现场展示技艺。

数字见证:十年耕耘构建文化基因库
自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该项目以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联合全国保护工作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文化记忆库。截至2025年6月,已完成对1279位传承人的记录工作,采集原始素材达75548.9小时,形成影音文献20880.2小时,口述史文稿近1.5亿字。这些数字背后,是9156位受访者共同守护的文化血脉。

方法创新:“3+1”模式记录活态传承
面对活态传承的特殊性,团队探索出“3+1”记录方法:“1”是前期充分的文献梳理,“3”则包括口述史访谈、项目实践全程记录和传承教学拍摄。“我们记录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片森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解释道。这种方法既关注技艺本身,也注重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

使命紧迫: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
展厅入口的照片墙上,近500张黑白照片无声诉说着这项工作的紧迫性——这些传承人已永远离开了我们。截至展览前,记录过程中离世的传承人达71位,完成记录后离世的更有397位。84岁的码头号子传承人贾志虎在拍摄时坚持肩扛百斤大米:“肩膀上没有分量就喊不出号子!”这种执着让黄浦江畔在六十年后重新响起了苍劲的号子声。

文明延续:从《天工开物》到当代实践
展览中一组对比令人动容:明代《天工开物》记载的造纸工艺,与团队记录的传统造纸技艺完美对应。这种跨越时空的印证,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从《诗经》的采诗官到今天的记录者,中华民族自觉的记史传统始终未变。

正如田苗所说:“如果要为非遗记录工作做一个比喻,‘眼睛’是最恰当的。”这双看向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眼睛,正默默守护着我们共同的文化根脉,让文明的记忆在时代变迁中永续传承。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 173183 资讯平台 —— 游戏党、数码控和汽车迷的专属信息集结地!

    咱这儿专治各种 “信息荒”:游戏圈的新瓜旧料咱全兜着,新游预告、版本更新、赛事骚操作,保证让你比队友先一步摸到版本密码;数码圈的新鲜货更别错过,小到能塞进兜的耳机,大到能压垮桌的主机,新品解析、性能扒皮,帮你躲开商家的 “彩虹屁”;汽车圈的瓜也管够,新车上市、技术突破、政策变动,不管是喝油的、用电的还是只存在于图纸上的,都给你唠得明明白白。

    咱不整那些云里雾里的词儿,专业干货全给你嚼碎了说。管你是抱着手柄的硬核玩家,揣着拆机组装的数码狂魔,还是对着仪表盘流口水的汽车迷,来了就别走,保准有你的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601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