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84.50%的受访大学生在过去一年内曾观看校园社团演出,其中60.19%观看超过2次。舞蹈、脱口秀等喜剧表演成为最受欢迎的演出类型,音乐剧、话剧、传统文化演出也广受关注。校园舞台正成为青年学子展示才华、锻炼能力、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平台。

多元演出形态吸引学生参与
调查显示,校园演出类型日趋多样。北京体育大学春蕾剧社从最初专攻话剧拓展至小品、相声等喜剧形式;天津大学北洋艺术团作为校内演出主力,涵盖合唱、交响乐、民乐、舞蹈、戏曲等十余类艺术形式,每年演出近百场。数据显示,舞蹈类表演(52.96%)与脱口秀等喜剧演出(52.64%)最受欢迎,音乐剧(44.02%)、乐队表演(40.37%)、话剧(39.76%)及传统文化演出(21.36%)同样拥有广泛受众。
舞台实践锤炼学生综合能力
校园演出不仅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更成为能力锻炼的实践课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皮玉坤从校广播站起步,逐步成长为能从容协调各类校园活动的组织者。他认为:“舞台锻炼的表达与应变能力,是未来步入社会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调查显示,参与演出类社团的学生中,67.01%曾担任演员,29.06%担任导演、编剧等创作职务。54.44%的受访者认为社团活动提升了专业技能,50.13%通过社团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
原创作品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多所高校艺术团体通过原创作品实现“破圈”传播。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在香港世界合唱节演唱以《牡丹亭》为灵感创作的《皂罗袍·游园》,荣获混声合唱组金奖冠军;江西服装学院300余名师生共创舞台剧《服装赋》,通过四个篇章展现中国历代服饰演变;芜湖学院戏曲社将传统戏曲与流行文化融合,创作的京剧版《迪迦奥特曼》在短视频平台获赞超40万,并通过非遗调研与专业院团合作,推动传统艺术活化传承。
发展面临挑战与未来期待
尽管校园演出蓬勃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57.61%的受访者认为成员时间协调困难,49.37%指出经费不足制约发展,39.47%反映缺乏专业指导。学生们期待高校为演出社团配备艺术指导老师(49.37%)、设立专项资金(49.11%)、提供固定排练场地(47.84%),并建立学分认定机制(41.12%)和校际交流平台(20.69%)。
随着校园演出从“自娱自乐”走向“专业创新”,这些由学生主导的艺术实践正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正如天津大学团委副书记焦德芳所言:“美育的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生活状态,在艺术中找到表达自我、释放情感的窗口。”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 “黄金缕”古代金器展在京开幕 170余件香港故宫珍藏首现京城
- 索尼在诉讼中正式确认《地平线》电影化 预计2027年上映
- 【游·见】专访UMO工作室:逐帧幻想×爽感链路的并行轨迹,以打磨连段节奏寻回动作RPG的沉浸原点
- 《巫师3》十周年巡回音乐会中国上海站获批 2026年3月举办
- 在北方做游戏,寻找“拎包入住”的可能性
- 校园舞台绽放青春光彩:超八成大学生观看社团演出,艺术社团成美育实践热土
- 《彼方的她-Aliya》:大学生社团创业的第一款游戏销量破10万,靠“情感交互”破局与蜕变 | 创作手记
- 上海国际艺术节启幕 全球千余场演出打造文化盛事
- 杂技艺术呼唤学科升级:从“炫技”到“叙事”,亟待构建高等教育体系
- 中国考古学会年会聚焦多项重大发现 科技助力揭示文明演进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