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定于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庆市和四川省举行。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定位,将集中呈现100余台(个)优秀舞台艺术作品、1000余件美术书法篆刻及摄影作品,并开展174项群众文艺展演,全面展示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的新高度与新风貌。
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新时代文艺百花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舞台艺术佳作迭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艺术节期间,京剧《齐白石》、杂技剧《先声》、舞蹈诗剧《蜀道》等一批优秀舞台作品将陆续亮相,生动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全国优秀美术、书法篆刻、摄影作品展览也将同步举办,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盛宴。
新时代舞台艺术创作紧扣时代脉搏,涌现出一批反映现实、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如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话剧《青松岭的好日子》、彩调剧《新刘三姐》,展现绿色发展理念的话剧《塞罕长歌》《情系贺兰》,传承红色基因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剧《红船》,以及歌颂英模人物的河北梆子《李保国》、话剧《柳青》等。
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涵盖编剧、戏曲表演、声乐、美术策划等多个领域。通过举办高级研修班、开展专业培训,推动文艺工作者提升学养、涵养、修养,促进年轻人才快速成长。
群众文艺蓬勃发展,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群众文艺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不久前在甘肃庆阳举办的秋季“村晚”中,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村民贺红艳表示:“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展示风采,真的很高兴。”
本届艺术节特别设置了群众文艺展演板块,涵盖音乐、舞蹈、戏剧等六大门类,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选,约29.5万人参与创作演出。部分入围团队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开展惠民演出。
各地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群众创、群众演”的鲜明特色。程序员表演传统曲艺、科研人员创演情景剧、普通经营者唱响新编民歌等生动事例,展现了群众文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广泛参与度。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艺术传播
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推动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五星出东方》等作品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越剧《新龙门客栈》通过环境式剧场探索,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艺术。
科技赋能为艺术传播开辟新路径。《新刘海砍樵》运用沉浸式技术打造全新视听体验;国家话剧院《苏堤春晓》推出“第二现场”,实现多地观众同步观演;中央民族乐团联合网络平台发起“DOU有国乐”计划,推动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播。
本届艺术节将采用“互联网+演艺”模式,拓展艺术表现空间,提升观众审美体验。通过精品文旅线路策划、“跟着演出去旅行”等特色活动,推动艺术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 索尼在诉讼中正式确认《地平线》电影化 预计2027年上映
- 在北方做游戏,寻找“拎包入住”的可能性
- 校园舞台绽放青春光彩:超八成大学生观看社团演出,艺术社团成美育实践热土
- 杂技艺术呼唤学科升级:从“炫技”到“叙事”,亟待构建高等教育体系
- 为文明存记忆,为传承留眼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成果展侧记
- 一枚龟符,调动千军!巴州博物馆藏唐代“军事密码”揭秘
- 文化科技融合奏响时代强音——“只有河南”以戏剧之力传递文明回响
- 《巫师3》十周年巡回音乐会中国上海站获批 2026年3月举办
- “黄金缕”古代金器展在京开幕 170余件香港故宫珍藏首现京城
- 千年瓷都景德镇对话世界市长:以瓷为媒,绘就“器成天下走”新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