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艺术呼唤学科升级:从“炫技”到“叙事”,亟待构建高等教育体系
时间:2025-10-27 16:53:41 来源:网络

曾几何时,杂技在人们印象中仍是庙会大棚里的顶碗蹬缸。然而当下的杂技舞台早已突破传统框架——灯光水幕交织的《时空之旅》演绎海派浪漫,革命题材的《先声》用翻滚技巧象征志士前赴后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创作超过300部杂技剧,其中《天山雪》《先声》更入选国家级文艺奖项,标志着中国杂技正式迈入“剧时代”。

理论滞后制约发展
面对杂技艺术的现代化转型,中国杂技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唐延海直指核心问题:“系统的理论构建、规范的学科体系尚未完全形成,这制约着杂技在更高层次的创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力坦言,面对日新月异的舞台实践,评论界常感到缺乏得心应手的理论“工具”。

学科建设探索路径
在近期举行的新时代杂技艺术学科建设研讨会上,专家们为杂技学科绘制了蓝图:

  • 山西省杂技家协会秘书长刘昊提出建立“大杂技观”,打破与戏剧、舞蹈、新媒体的边界

  •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艳喜强调史料建设是从“术”到“学”的基石

  •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浩提醒需尊重杂技本体规律,避免过度包装

教育实践初见成效
尽管面临挑战,杂技教育已展开多层次探索:

  • 上海马戏学校等中职院校建立“技艺+理论”课程体系

  • 星海音乐学院首创“杂技舞蹈编导”硕士研究生方向

  • 湖南大学与湖南省杂技院合作开设《杂技艺术鉴赏》通识课程

  • 2024年中国杂技艺术研究中心落户广州,填补专门学术机构空白

制度瓶颈待突破
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制度层面。湖南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陈功指出:“杂技尚未被纳入教育部学科目录,导致课程标准化、理论研究系统化发展滞后。”这道制度门槛,正是古老杂技从技艺传承走向学术自主必须跨越的关键一步。

随着杂技从单纯的技巧展示转变为融合叙事、科技与美学的综合艺术,构建与之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推动这门千年艺术持续创新的时代命题。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关于我们

    欢迎来到 173183 资讯平台 —— 游戏党、数码控和汽车迷的专属信息集结地!

    咱这儿专治各种 “信息荒”:游戏圈的新瓜旧料咱全兜着,新游预告、版本更新、赛事骚操作,保证让你比队友先一步摸到版本密码;数码圈的新鲜货更别错过,小到能塞进兜的耳机,大到能压垮桌的主机,新品解析、性能扒皮,帮你躲开商家的 “彩虹屁”;汽车圈的瓜也管够,新车上市、技术突破、政策变动,不管是喝油的、用电的还是只存在于图纸上的,都给你唠得明明白白。

    咱不整那些云里雾里的词儿,专业干货全给你嚼碎了说。管你是抱着手柄的硬核玩家,揣着拆机组装的数码狂魔,还是对着仪表盘流口水的汽车迷,来了就别走,保准有你的菜!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601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