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一场围绕人工智能与文化艺术未来的对话引发广泛关注。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位文化、科技领域嘉宾齐聚北京,在AI生成的音乐背景下,共同探讨如何在高科技时代激活“文化原创力”,推动艺术创新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高世名指出,在智能化、虚拟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家的使命是帮助人们保持感性活力与精神自主,让科技重新转化为人类智识与世界经验。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蒂托·洛雷菲斯则以木偶、皮影等传统艺术为例,强调文化原创力的核心在于“触动人类灵魂”,科技应成为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工具,而非走向标准化的推手。
剧作家何冀平结合《天下第一楼》等创作实践指出,AI可以作为辅助工具,但原创力根植于作者的真实体验与内心动力,不能以技术替代脚踏实地的生活积累。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提出,人工智能正在挑战人类的“心力”,艺术与AI的融合不仅带来技术突破和创作方式革新,也伴随着伦理思考,人类需与机器共同构建新的美学语言体系。
华策影视集团创始人赵依芳从文化出海角度强调,技术是桥梁,文化是灵魂。只有扎根中国文化,才能打造出既具家国情怀厚度、又有科技赋能锐度的作品,真正实现全球情感共鸣。
论坛共识显示,人工智能并非艺术的终结,而是开启了多元创作的新维度。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中,守住文化的根脉、激发原创的力量,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关键路径。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 为文明存记忆,为传承留眼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十年成果展侧记
- 文化科技融合奏响时代强音——“只有河南”以戏剧之力传递文明回响
- 《彼方的她-Aliya》:大学生社团创业的第一款游戏销量破10万,靠“情感交互”破局与蜕变 | 创作手记
- 铁路“歌迷专列”暖心启程,打造深夜归途的“移动追梦空间”
- “黄金缕”古代金器展在京开幕 170余件香港故宫珍藏首现京城
- 在北方做游戏,寻找“拎包入住”的可能性
- 音乐剧《南侨花木兰》巡演获赞,再现南侨机工热血抗战史
- 秦陵建筑用材来源首次揭示 高海拔木材见证帝国资源动员能力
- 广州花都电竞青年大聚会 BLG无畏契约线下见面会
- 故宫百年院庆架设文明对话金桥 全球文博领袖共商合作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