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边到草原,从城市公园到街角酒馆,2025年的音乐正以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深入大众生活。音乐节、露天音乐会、小酒馆专场合唱……音乐不再只是舞台上的演出,而成为连接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情感媒介。
自然场景中的音乐节:沉浸与疗愈
8月末,虾米音乐节在秦皇岛阿那亚海边举行,多国音乐人齐聚,风格横跨摇滚、电子、迷幻与实验音乐。日落专场的橘子海乐队以轻快律动点燃气氛,日出时分则迎来日本mayaongaku乐队的冥想式合成器演出,使乐迷在海浪与晨光中感受音乐与自然的交融。
张北草原音乐节则凭借草原辽阔与凉爽气候,成为今夏另一大亮点。自2009年起持续举办,2018年升级为“音乐季”模式后,参与人数从10万增至50万,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户外音乐节之一。此外,各地山林与星空音乐节也依托自然环境,打造出云端草原舞台、篝火晚会等沉浸式体验,实现音乐与自然的深度结合。
城市露天音乐会:人人可参与的合唱狂欢
北京市今年推出首批20个露天音乐会场地,计划举办超300场演出。在朝阳公园,每周日的流行金曲演唱会吸引市民提前占座,从《突然好想你》到《夜曲》,全场大合唱成为常态;在龙潭中湖公园、北京坊等地,民乐、影视原声和小众乐队演出融入城市景观,为夜晚注入活力与温情。
类似氛围也出现在国家体育场外——孙燕姿演唱会期间,场外歌迷自发合唱,甚至引来歌手本人隔空互动。甘肃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则依托星空演唱会打造文旅融合范例,《我和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等歌曲引发游客强烈共鸣,相关话题在短视频平台持续传播。
贵阳因“街头自由唱”和“共享钢琴”被称作“爱乐之城”。环卫工人、学生、游客甚至少数民族歌者皆可随时登台,五台共享钢琴放置于地铁站等人流区,鼓励每个人随性弹奏、与陌生人同频共鸣。
小酒馆与餐吧:专场合唱掀起新潮流
如今,走进餐吧与小酒馆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静静听歌,而是渴望全程跟唱、亲身参与。深圳有酒馆举办音乐分享会,邀请小众音乐人讲述创作故事;杭州餐吧主打“民谣之夜”,从赵雷到朴树,经典曲目引发集体回忆;北京望京某酒馆则组织“老歌翻唱赛”,客人可上台演唱,观众投票互动,在重温经典中感受音乐跨越时间的力量。
在这些小而美的空间里,烛光、合唱与近距离演出为都市人提供了放松与联结的角落。音乐不再遥远,而是成为每个人均可参与、分享的生活背景音。
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